刘建平 周子豪
抗战精神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底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见证者、亲历者。充分利用抗战革命文物这一生动的历史教材,不断挖掘革命文物内在的精神密码,使之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丰厚养料,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用好革命文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前提是充分领会革命文物的价值意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毛泽东发表的名篇《论持久战》、朱德执笔的《论游击战》、共产党员田汉与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等书面文物,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之心;留存下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作战使用的大刀、梭镖、步枪、手榴弹等武器类文物,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凝聚着鲜血的“东北抗联”军旗、象征着荣耀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锦旗,都体现了革命先辈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崇高信念。善用革命文物,就必须穿透表象,深入理解革命文物的本质内涵,汲取其中丰厚的精神养分。应当认识到,革命文物是抗战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是凝聚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物质载体,更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引领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等良好社会风气的鲜明旗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抗战革命文物的本质属性,精准解读其多维意涵。
用好革命文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关键是保护好革命文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因此用好革命文物的先决条件是保护好革命文物。只有加强对革命文物的系统性保护,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后续开发。有效保护抗战革命文物,一是要明晰权责关系,制定科学的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条例与制度,强化对保护工作的思想认识,由各级政府统筹安排有关单位进行革命文物的挖掘、抢救、预防保护等工作,针对还未认定、未登记的大区域革命文物片区或群落,采取先保质后保量的态度,谨慎发掘。二是要与社会各界深度合作,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学校+企业+社区”的革命文物保护矩阵,发挥各主体优势。在学校层面,将高校与革命纪念馆深度绑定,就文物保护、研究开展学术交流,比如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创立了湘潭大学·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在企业层面,鼓励企业对革命文物聚集地周边进行适度的红色旅游开发,擦亮红色名片,出品可“出圈”的文创周边,以反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在社区层面,可以借鉴诸如延安抗战标语保护等有益经验,发动社区群众,使其自觉成为革命文物的守护者。
用好革命文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务实处理好两大关系。首先是革命文物与其载体的关系。抗战革命文物作为实物遗存,需要由物质性空间承载,而除了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外,可移动的革命文物遍布三湘大地且零星分散,只有进行科学分类保存,积极推动搭建革命文物线下场馆和线上数字展馆,形成集聚效应,才能为弘扬抗战精神提供必需场域,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其次是革命文物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教育主体的关系。思政教师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对抗战革命文物的认知程度与教学效果直接挂钩。当前,革命文物融入思政教育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部分思政教师主观上重视程度不足,对革命文物蕴含的红色故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应深入展开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培训,助推其提升自身素养、跳脱认知藩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用好革命文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既是为了告慰那些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人民英雄,也是为了通过战争的镜子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坚定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决心,更是为了铭记梦归处、不忘来时路,将对历史的敬畏转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分别系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湘潭大学主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9/30493422.html